欢迎访问玉米范文大全网!

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伯牙善鼓琴》选自古籍《列子》,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该篇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1

教材说明:

本课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一则。文章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伯牙与子期不分阶级心灵相通的真挚情谊,是“知音”一词最动人的注解,令人感动不已。且文章虽是文言文,但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易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三:一是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而是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三是通过聆听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等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好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且七年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友情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而至于文中包涵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则以感悟熏陶为主,不作过深要求。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了解名作(ppt了解名作)

1、《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今河南郑州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三、学习古文,第一步要学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读古文应该注意什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ppt朗读感知)

听完了名家朗读,接下来咱们自己试试吧!看咱们大家能不能读出名家的感觉。(学生读的同时,老师板书易错字词)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挑学生读

卒( )逢暴雨 乃援( )琴 舍( )琴 辄( )穷其趣 子之听夫( )

(三)疏通文意

这篇课文到底讲的什么意思呢?咱们一块来翻译课文,翻译之前给大家介绍一个文言文翻译的小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大屏幕)

• 留,即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换,即是替换。(翻译时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 删,即指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它,不能硬译 。无丝竹之乱耳

• 补,即是补充。 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期行》当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调,调整语序。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接下来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根据课下注释,咱们一块来翻译课文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盛大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够领会。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拿过琴来弹了起来。起初弹连绵大雨的曲子,再弹奏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就能点明它的情趣。伯牙于是丢开琴感叹说:“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从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师:同学们,故事翻译完了,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复述故事情节)

四、合作探究

1、 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文中的哪一句话写出了这一点?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伯牙: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子期:伯牙弹奏,子期便可以领会。

3、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五、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举手演读所作)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六、课堂小结

1、《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即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音乐。(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则古文。再一次体会这段美好的感情。

2、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2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的

、 、 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

列子,名 ,相传 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3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

3、当堂背诵本文。

【课前预习】(见导学案)

(一)、知识链接

1、认识列子:列子,名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2、了解人物: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二)、我须知道

列子,名(

),相传(

),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伯牙善鼓琴》选自(

)。

(三)、我需掌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善哉()兮()卒()援()舍琴()辄() ......

(四)、熟读并会背诵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用笔划出文中你认为的重点词句)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课前激趣。

2、有“知音”一词导入《伯牙善鼓琴》的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

3、当堂背诵本文。

二、快乐自学。

朗读板块:放声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字词句板块:

1、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圈点出导学案中快乐快乐自学部分的题目,把不理解的做上标记。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伯牙善鼓琴》的故事。

问题探究板块: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通力合学

1、同桌相互背诵并给于评价。

2、根据快乐自学内容,互查互改,简要快速地对好自学答案。总结难记易错的词句做好标记。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组长带领组员积极讨论“问题探究板块”。做好记录,并PK其他小组。

三、精彩展示

展示1:美美诵读

展示2:字词句

1、考考你!

2、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展示3:问题探究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检测提高:

1、给下列红色的字解释。

志在登高山

泰山之阴

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所念

2、翻译句子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你能写几句关于知己知音的名言警句吗?

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4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5

今天,我上了一节《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公开课。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我觉得自己在这几点上做得不够好。

一、教学设计流程不合理

我的教学切入点是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体现他是伯牙的知音。所以教学时,我从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入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证明钟子期的善听。学生很顺利便找到了课文第二至四句。在教学课文第

二、三句时,我通过字眼“善”让学生体会到钟子期对琴声的赞叹之情。这时,我很直接地进入到第四句的讲解,总结出知音就是那个世上和你心心相印的人。这时,有一个拓展训练:给出一些词语如“明月皎皎,清风徐徐”等,让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话,进一步体会什么是知音。如果这一个训练能提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讲解之前,也许学生对知音这一意象的形成就更加深刻。

二、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读,从朗读中去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因素。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句时,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由于没抓住古文中语气词的作用进行指导,学生总是读不出味来。如果在教学时,在句意的理解上能更透彻一些,教师能范读几次,相信效果要好些。尤其在伯牙知遇知音的“喜”和失去知音的“悲”上对比讲解更深入一些,学生也许能读出更多的感情来。

三、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堂课,学生是在教师每一句的分析中被动地跟着前行。在学生还没读懂文章的时候,教师已经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理解能力稍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学懂文章,可大部分学生由于教师没有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没有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只是按部就班地学完这篇课文。

四、教学评价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失误,教师就应该提醒学生。可是,当学生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往往是不置可否。如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是从钟子期的语言中哪个字体会到他善听呢?”学生的回答多样,其实从“善”字就很能体会到这一点,有学生说到“兮”字,这个语气词本来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契机,可我却忽略了,转而又让学生来回答。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打击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是很大的一个失误。

这是一堂失败的课,遗憾的课。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教学基本功,如:调控课堂的能力、评价的能力、肢体语言的合理使用等。今天这堂课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也算是教学历程中的一份很好的收获吧。


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 伯牙善鼓琴优质课教学实录5篇

★ 《伯牙绝弦》的教学实录

★ 《伯牙绝弦》名师教学实录

★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5篇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诵读5篇

★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

★ 来自《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经典教学设计三篇

★ 人教版《伯牙绝弦》的教学实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